半岛b区

你的位置: 半岛b区 > 新闻动态 >
新闻动态
一个终生不仕的王佐之才,杨坚,李世民,李治都请不动的奇人_孙思邈_西魏_北周
发布日期:2025-07-25 18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历史开讲

公元541年,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。

这一年是南朝梁大同七年,南梁的武帝萧衍已经稳坐江山三十九载。

与此同时,北方的北魏政权早已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大割据势力。

而我们的主角孙思邈,恰恰出生在西魏统治下,根据西魏的纪年法,这一年是西魏大统七年。

这位小男孩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无奈。

他幼时体弱多病,常被风寒侵袭,家里为救他四处求医,药费花光了几乎所有的家产。

孙思邈小的时候因风寒而病重,家人焦虑万分,带着他辗转拜访名医,但病情始终没有明显好转。

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,也耗尽了家中积蓄,孙家为了保住孙思邈的性命,可谓倾尽全力。

长期受病痛折磨的孙思邈,从小心中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拥有健康的体魄,这也激发了他立志学医救人的决心。

想要成为一名医生,首先得足够聪明,因为掌握的是患者的生死大权,绝不能马虎从事。

展开剩余88%

那么,孙思邈聪明吗?答案是毫无疑问,他非常聪明,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聪慧。

年仅七岁的孙思邈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,且能将长篇文章倒背如流。

虽说当时年幼的他并不明白,能背诵一篇上千字的文章究竟有何实际价值。

在西魏朝廷中,有一位大臣名叫独孤信,他对孙思邈十分器重,每每见到他,便赞叹这是个天才少年,真正的神童。

到了十八岁,孙思邈开始正式接触医学,投身医治病人的行列。

他迅速有所领悟,于是邻里乡亲有病,纷纷找他求医,多得以治愈。

别看他入门时还年轻,但他显然是天赋异禀,医术造诣深厚,周围人有大病小疾,都会找他看诊,且大多数都得以康复。

作为北魏分裂而成的政权,西魏王朝的情况与其他割据政权有些不同。

最大的差别在于,西魏皇帝权力极其有限,实权牢牢掌握在权臣宇文泰手中。后来,西魏皇帝无奈,只好将皇位禅让给宇文家族。

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接受禅让,建立了北周政权。

这个依靠背叛篡位的北周政权,中后期也遭遇类似困境——一位名叫杨坚的丞相,掌控朝政,将皇帝牢牢压制。

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,更有后来人掌权。

想当年,曾在西魏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宇文泰,恐怕没料到,他的子孙将经历与西魏皇帝们一样被压制的命运。

杨坚是个爱才如命的狠角色,对各路人才都极为重视。他听闻北周境内有名医孙思邈,立刻产生兴趣。

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,还博览群书,文化修养同样深厚。

杨坚认为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,应该纳入朝廷,先给他安排个职位。

于是,杨坚立刻为孙思邈安排了国子博士一职,还提供了优厚待遇,五险一金、四菜一汤样样俱全。

国子博士是北周皇帝的文化顾问,兼任皇帝导师,陪伴皇帝左右。

当时的北周皇帝静帝宇文阐年幼,刚学步,显然用不上老师。

因此,杨坚安排孙思邈这个职位,其实是想将他收入麾下。

孙思邈人生的大半时间是以游医身份生活。

游医指的是无固定居所,漂泊四方,走到哪里治病到哪里。

这种生活让孙思邈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,深刻体会到百姓疾苦,医术也在基层打磨得愈发精湛。

然而,所谓“穷家富路”,这么多年过去,孙思邈的漂泊生活其实异常艰辛。

他无家可归,收入不稳,常常衣不遮体,饥寒交迫。跋涉山水间,他挨过饿,淋过雨,遭过猛兽毒虫袭击,甚至逃过匪徒的追杀。

坦白说,孙思邈不是神,他也渴望稳定富足的生活,谁不想过好日子呢?

但经过深思熟虑,他最终选择不入仕途,继续在乡间行医济世。

北周朝廷不缺医生,但这尘世间却缺少孙思邈这样的医者。

孙思邈辞去官职没多久,杨坚篡位建立隋朝,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南北朝分裂。

昔日招揽他的丞相如今登基为帝,孙思邈内心难免感到不安。

曾经他担心杨坚想把自己招入朝廷,如今更是忧虑重重。

干脆收拾行囊,隐居秦岭太白山中。

太白山,位于秦岭山脉中,气势雄伟,山势陡峭,植被繁茂,是秦岭诸峰中的“翘楚”。

在这里,孙思邈开启人生新篇章,将毕生所学汇编成两部医书: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
《千金翼方》是《千金要方》的修订版,通常被视为一体。

这两本书内容丰富,是集古今临床经验之大成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。

书中涵盖各种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,集聚唐以前历代医学精华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为了这两部巨著,孙思邈耗费了毕生心血,自隋朝开始写作,一直持续到隋灭唐兴,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才最终完成。

在这漫长的隐居岁月里,孙思邈几乎与世隔绝,闭门著书。

然而,酒香不怕巷子深,他名声却日益远扬。

唐太宗听闻此人医术超群,便派人亲自将他请入宫中。

那时,孙思邈已是七十高龄,却依然精神矍铄,步履矫健,容貌鹤发童颜,宛如年轻小伙。

明君唐太宗知其良医,想为他封官,孙思邈婉拒,宁愿回到民间继续救人。

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时,朝廷又强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,言官一职。

这次是正式官职,不服从者将受处罚,孙思邈仍不愿入朝,于是派徒弟刘神威代为赴任。

此后,他远离京城,隐居在今陕西铜川的华原地区,潜心研究医道,悬壶济世,直至一百四十二岁高龄去世。

终生不仕,是孙思邈最显著的特质。

他始终认为,进了官场便会受限,心怀天下苍生的他宁愿扎根民间。

唯有广阔天地,他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与宇宙的关系。

他不愿为权贵效劳,志向远大,抱负不凡。

孙思邈刻苦研读医典,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伤寒论》,再到《神农本草经》,甚至自己编撰的《千金方》。

他奔走乡野,救治无数患者,尽管很多患者穷困,难以支付医药费,他依旧无怨无悔。

他的两部著作冠以“千金”之名,是因为他坚信: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。”

意思是说,人的生命贵重如千两黄金,而救人性命的医术和医生,更比黄金珍贵无比。

孙思邈年轻时用智慧和医术救民无数,他偶尔也会迷茫。

他清楚频繁拒绝官场邀请,未来可能默默无闻,或遭遇意外早逝。

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。

重要的是,他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他找到了一种精神支柱,用它滋养灵魂。

这与仕途、前途、金钱、名利无关,甚至与他人无关。

孙思邈只是纯粹地懂得:人生如医方,方中不该有酒色财气,更不该为功名利禄所染,而应以人类自古以来的真诚和善良为本。

发布于:天津市